k8凯发官网入口新闻中心k8kaifa News
NBD年度新闻榜 · 2024银行业十大新闻丨时隔14年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两次全面降准⋯⋯AG凯发K8国际,
凯发平台k8,凯发平台k8,岁末回首,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变革与创新中砥砺前行,在经济复苏与金融创新的双重推动下,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大事件。 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信贷市场司,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 不仅如此,年内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信贷环境。 银行业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彰显金融担当。10月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落地,惠及了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1500亿元左右,有效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12月,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从试点推向全国,商业银行发挥账户开立和管理的核心优势,助力居民财富配置开启新的时代。 然而,银行自身经营也在面临着挑战。为了缓解息差压力,以大行为首的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进行了两轮,调整后大行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 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宏观调控政策时,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适度宽松”,释放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的积极信号,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即将落下帷幕。这一年,银行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砥砺前行,每一次的变革与创新都为行业的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年末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隆重推出了“NBD年度新闻榜·2024银行业十大新闻”。我们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银行业所经历的变化和突破,同时也满怀期待地展望2025年。经过周期性洗礼的银行业,必将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竞争力。 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会上分析研究了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这是近14年来,中央再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逆周期调节的体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应对能力和空间。 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 为推动个人养老金保值增值,通知要求优化产品供给,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通知还提及,审慎确定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范围,鼓励支持商业银行销售全类型个人养老金产品。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月、9月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共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两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 2024年12月11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降准降息大幕或将再次开启。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并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各商业银行于10月31日前统一对存量房贷利率实施批量调整。根据安排,各商业银行调整的存量房贷包括首套、二套及以上,利率调降至不低于LPR减30个基点,且不低于所在城市目前执行的新发放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如有)。 随后,多家银行及时跟进,发布操作细则。10月末,绝大部分存量房贷利率已完成批量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1500亿元左右,惠及5000万户家庭。 今年以来,以大行为首的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进行了两轮,分别是在7月25日和10月18日。调整后,大行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以工行为例,此前该行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为2%,经过年内两轮调整后已降至1.55%。 从前几轮存款利率下调节奏来看,均是大行领头,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等陆续跟进,且行业整体降息节奏明显加快。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背后是银行业愈发凸显的息差压力,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处于历史低位,业内预计存款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8月,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新增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栏,并于当月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多次公开发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空间,财政状况健康可持续,并不需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该政策适用于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按政策规定,发放贷款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增持,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要求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打通支付服务存在的堵点,弥合数字鸿沟,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意见提出,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加大人力、财务、技术等资源投入,共同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到实处。 今年1月AG凯发K8国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4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信贷市场司,牵头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下一步,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这意味着时隔26年后,国有大型银行又将获得来自财政部特别国债的注资。早在1998年,为了化解金融风险,财政部曾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业内认为,相较于26年前,此次特别国债注资银行范围更广,金额或将更大,预计注资后基建、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将获得国有银行信贷重点支持 2024年,为稳固经济运行,各项逆周期调节政策持续加码、协同发力,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持续“优资产、控负债、提中收、防风险、补资本”,以更稳健的力度和节奏,支持经济修复和提质增效,进一步筑牢稳健经营的基石。 总体上看,伴随央行降准降息和买卖国债、买断式逆回购等新设工具的综合运用,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投放总量均衡,维持稳定;同时注重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整治资金空转和手工补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政策利率调降下,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调35bp和60bp,带动银行业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和企业贷款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并同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加大让利实体、激发和稳定融资需求。 为应对贷款利率下行给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强化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的协同,多轮“降息潮”来袭,大行牵头年内两度下调挂牌存款利率,并加强对公和同业活期存款自律管理,维护息差稳定。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降幅明显收窄。 此外,在央行设立信贷市场司,引导做好“五篇大文章”,以及科技创新、保障性住房、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创设优化下,银行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效支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专精特新、绿色、普惠等领域的贷款增速均维持在10%以上,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房地产开发贷、个人住房贷款、住户消费贷款保持稳定增长。 在前期一揽子政策出台和效果持续释放基础上,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释放积极信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下,宽信用预计维持较强力度,特别国债发行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进一步推动两重、两新领域信贷提速,惠民生、促消费、稳住楼市股市,也将助力居民消费预期提升,稳定住户信用。政策协同效用下,金融资源将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更加有力有效。 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在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持续推动业务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一是行业运行整体稳定。尽管经济环境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银行业规模仍有小幅提升,行业整体运行保持稳健。受益于政策利好和管理效率提升,2024年中国银行业利润保持了温和增长。此外,资产质量整体可控。部分领域不良贷款率虽有所上升,但总体处于可控范围内。银行通过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和不良资产处置,提升了风险抵御能力。 二是重点领域持续发力。2024年,银行业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金融方面,通过股权、债权、保险等多元化手段支持科技型企业,以及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银行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普惠金融方面,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仍维持较快增长,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显著提升。养老金融方面,养老理财、特定养老储蓄等产品不断丰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全面扩围,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数字金融方面,银行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持续深入,金融服务效率和便利性显著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展望2025年,银行业将继续在政策支持下保持稳健发展,同时加快创新步伐,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银行业需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嘉宾: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 周宁人 身处变局之中,2024年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逻辑转换推动资产结构转变,“五篇大文章”破局良好。另一方面,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盈利能力承压。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2年的1.91%、2023年的1.69%已降至2024年三季度的1.53%。随之而来,中小金融机构加速出清,仅今年上半年就减少了65家。 全球多个市场都经历过银行业利差快速收窄的时代。其经验显示,低利率时代,银行业的获利能力普遍受到明显冲击,市场表现分化加剧,优胜劣汰也将带来行业格局的变革。应对市场的挑战,各家银行需重点聚焦五个经营议题: ——持续提升效率生产力:持续降本增效,吸收部分冲击,同时提供转型投资所需部分财源; ——以速度与敏捷求胜:组织适应性能快速反应,敏捷化、模块化、数量化,流程僵固性下降,对风险环境变化先知先觉; ——新赛道与业务组合优化:追求营收多元化,业务组合定期调整、兼顾风险资本回报、盈利成长性与系统风险承受能力,全面轻资产化; ——全面精细化经营:走向客群与行业高度细分的经营体制,对流程、客户、产品、营销、风险战术全方位细化与优化; ——由外部创造规模效应:经由计划性的并购,以外延成长变现优越的管理经营能力;充分利用战略性结盟补足进入新赛道初期的“能力与资源短板”。 随着各家银行在2025开启新一轮规划,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2025,值得期待。 个人养老金为养老三支柱体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不同,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强制实施,个人养老金由个人自愿参加,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当前每年缴纳上限为1.2万元。个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最直接的好处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未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缴纳上限的上调,预计每年个人养老金缴纳规模将稳步增长。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2022年11月4日,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五部门集中发布有关养老金的政策,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实施。截至2023年年末,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已突破5000万人,个人养老金缴存余额约280亿元。 在36城试点取得先行经验的基础上,2024年12月中旬,人社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决定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实施将惠及更多个人,将有效地夯实居民长期养老财富储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预计,实际缴纳个税的人群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动力较高,由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未来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及缴纳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其实,2024年十大银行业新闻大部分说的是同一件事,银行业诸多客户中,有一个越来越活跃了,那就是政府。 从投资银行业务看AG凯发K8国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在加大发债力度,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刺激力度,那么发债的钱从哪里来?从银行,因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购买力量。虽然央行在做制度创新,可能会有QE工具,但QE和准QE工具只在关键时刻使用,比如国债和地方债大幅波动,导致政府债券发行利率不稳,才会直接工具干预。而通常情况下,政府债最大的投资方还是银行。所以,2025年银行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政府债券投资和中间业务中获利?是如何将政府债券作为底层资产的投资品卖给投资人?创新和专业对投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金融的本质是以低利率的钱去买高回报的资产,相信2025年投行在国债市场将大有可为。 从商业银行看,银行信贷客户中,具备需求增长潜力的业务将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消费贷,尤其是车贷,2025年政策将继续拉动内需,以旧换新政策力度还要加大,此举利好耐用消费品,而车,是当前中国消费者比较热衷、迫切需要更换的产品,因为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车贷的火爆贯穿整个2024年,也会延续到2025年。另一个是场景金融,比如针对某个消费场景去推金融产品。都2025年了,铺天盖地的电话营销已经起不到作用,银行业需要的是新销售渠道,而非人海战术,在线化是为了让银行接触更多的客户,数字化是为了让银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风控流程,这都是为金融场景准备的。综上,以上两个领域的竞争,最终会逼迫银行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走差异化路线,所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是说说而已,的确关乎银行业自身的生死存亡。